知识分享网 > 历史典故 >

既往不咎_既往不咎历史典故_故事既往不咎出处

历史典故>既往不咎。

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不予追究。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树。其所以周朝用栗树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便于统治。孔子知道后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事情已经实现了就不要再去阻止;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也就不要再追究了。

【出典】: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述宾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痛史》13回:“~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也作“不究既往”、“不咎既往”、“不追既往”。

对以往的过失、罪责不予追究谓之“既往不咎”。

“既”已。“往”以往、过去。

“咎”过失、灾祸。《说文·人部》:“咎灾也。”段注:“《小雅·伐木》传曰:‘咎过也。’《北山》笺云:‘咎犹罪过也。’”罪过、过失会带来灾祸。“咎由自取”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易》中“无咎”即谓无过或无灾。

那么“不咎”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

“不咎”就是“不以……为咎”即“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罪责”。因此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所以“既往不咎”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

语出《论语·八佾(yì)》:“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这番话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战战栗栗(慄慄)。”孔子是维护周礼的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责备地说:“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既往不咎”亦可说成“不咎既往”。

上一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_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历史典故_故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处

下一篇:三人行,必有我师_三人行,必有我师历史典故_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