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享网 > 历史典故 >

文质彬彬_文质彬彬历史典故_故事文质彬彬出处

历史典故>文质彬彬。

原指既有高深的知识又有雅致的风度。后来常用于形容人举止斯文态度闲雅。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文人的一般要求。他认为如果朴实超过了文采不免陷于粗野;而文采超过朴实则又陷于虚夸。朴实和文采配合得当才可称得上是一位君子。

【出典】: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句】:

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位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也。”《古今杂剧》元《费唐臣贬黄州》三:“见如今御史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毛泽东选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主谓彬彬谐调配合。多用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镜花缘》15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极其清秀。”△褒义。多用于举止态度方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温柔敦厚斯斯文文↔袒裼裸裎敞胸露怀暴戾恣睢。也作“彬彬文质”、“文质斌斌”。

解释文:文雅。质:朴实。彬彬:文质各占一半的形貌。形容文华质朴配合得宜既有文采又很朴实。后常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人要既文雅又朴实。他说:“如果过于朴实使得朴实超过了文雅就显得粗陋;如果过于文雅使得文雅超过了朴实则会显得浮华。只有文雅和朴实各占一半配合得当才是君子。”。

孔子对于质和文的论述其实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后代将其加以推广应用到为人处世、撰文写作等许多方面总体要求是内容要与形式配合得当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称得上完美、完善。

近义温文尔雅

例句。

新来的老师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

上一篇:温故知新_温故知新历史典故_故事温故知新出处

下一篇:过犹不及_过犹不及历史典故_故事过犹不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