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_不耻下问历史典故_故事不耻下问出处
时间:2025-08-03 16:24 文章来源于网友投稿,仅供参考!
历史典故>不耻下问。 谓乐于向学问较差的或职位较低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公元前480年卫国大夫孔圉死后予谥“文”。子贡对这件事想不通问孔子孔圉死后为什么谥为“文”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出典】: 《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例句】: 《毛泽东选集》4卷《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 述宾不以向学问、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语出《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黎静《彭大将军》:“……从他认定要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之后以最大的毅力坚持自学~持之以恒读了不少的书。”△用于描写人谦虚。→虚怀若谷↔骄傲自满。也作“不恶下问”。 解释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 反义 例句。 |
下一篇:夫人不言,言必有中_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史典故_故事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出处